汾酒毕竟曾经沧海。黄河文明孕育出的“杏花精神”不朽,汾酒文化不朽。汾酒厂“当家人”常贵明,这位为我国白酒事业奋斗了45年的“酒司令”,正在汾酒厂发起一场变革。他要在这个国家队的排头兵厂,革计划经济旧观念的“命”、革旧体制的“命”、革旧经营机制的“命”。他要使古老名牌在新时期发扬光大。

变革往往要付出代价,但也事在人为。常贵明告诉记者,在新旧体制锐变过程中,“汾酒家族”的总体经济效益交没有受到影响。94年1-4月,汾酒(集团)公司总体销售量与93年大致持平。实现利税1亿多元,出口创汇达500多万美元,完成全年计划65%。
——比数字更可贵的,是汾酒厂已在迈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一次飞跃,体制转变释放的能量将难以估量。
“生于忧患。”汾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腾飞之路,已经开通。
超越历史
“好酒出自我的手。”--《红高梁》中一群酒工,无意中吼出了小农经济汪洋大海里的一条生意经。然而,市场经济条件下,“我爷爷”如果仅靠“手”做酒,即使做出好酒,也卖不出去。
信息时代,感觉消费。电视屏幕上,秦皇汉武、一代天骄、明主娇娘手把御盏纷纷殷勤欢饮;舞榭歌台、高楼名厦、大街小巷,各种流派酒文化琳琅满目,尽展风骚,似乎真是"醉翁之意不在酒"。
然而,曾几何时,汾酒厂长抛弃“卖不出去的酒才做广告”的观念,懂得“酒好也怕巷子深”的市场真经,明白了“消费者的需要是汾酒的选择”的经营之本。
黄土高坡酿出了好酒,却没有同时酿出市场意识。超越历史的使命,落在当代人身上。
第 1 2 3 4 页
|